【資料圖】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月3日刊發題為《新興經濟體如何助力中國實現和平崛起的目標》,作者是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正在取代發達經濟體在發展中國家的資本與資本貨物的供應。這是因為它較低的成本、現有產品的廣度與深度、迅速而強大的執行力,以及貿易順差所帶來的巨額盈余資本。
去年,中國對印度出口額同比增長了21.7%,達1185億美元;印度對華貿易赤字超過1000億美元。表面上,這是一種不平衡的貿易關系,但為何印度容忍或者說甚至謀求這種貿易關系呢?
原因在于,從中國的進口對印度的全球競爭力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印度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略高于2000美元,如果它從人均收入是自己20倍或30倍的發達經濟體購買資本貨物和工業生產原料,那么高昂的價格將放慢印度的發展速度。
鑒于中國就像是零配件和中間材料集市,一個國家完全能夠專注于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低價從中國進口其他所有產品,以參與全球市場競爭。
二十年前,發展中國家的大城市都有明顯的新興市場面貌——公路坑坑洼洼,乘客扒在快速行駛的大巴車上,馬路兩邊是破舊的建筑。如今,當人們在新興國家的大城市穿行時,地鐵和摩天大樓等現代化設施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