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目前仍有大地財險、陽光財險、安信農業、太保產險、人保財險、陽光信保、平安財險、太平財險、眾誠財險、長安責任、國壽財險、眾安在線、大家財險、天安財險、易安財險、誠泰財險16家險企尚未披露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這其中包括上市險企及被接管公司。
【資料圖】
2022年,財險行業受益于競爭趨緩、綜改影響逐漸出清、疊加局部地區疫情反復影響汽車出行、新車銷售情況改善和自然災害發生率同比偏少等外生因素影響。2022年,財險業全年實現保費收入1.49萬億元,同比增長8.71%,增速遠超壽險業。
更大的意外之喜在于行業綜合成本率大幅改善降至100%以下,實現整體承保盈利130億元左右。有觀點甚至認為,2022年幾乎是近年來財險業最風光的一年。
不過從具體的主體來看,財險市場馬太效應依然顯著,很多非上市財產險公司依舊在“拖行業后腿”。
截至2023年2月6日,據慧保天下統計,共有72家非上市財險公司披露了2022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72家財險公司中,45家綜合成本率高于100%,27家綜合成本率低于100%,整體的綜合成本率中位數則在101.59%。
01
沿襲“靠大、靠爹、靠天”套路,12家險企綜合成本率低于90%,英大泰和承保盈利超中華聯合、國壽財險
2022年財險公司承保盈利依然廣泛沿襲了過往“靠大、靠爹、靠天”的三種套路。
“靠天”是2022財產險行業整體實現承保盈利的根本因素之一,疫情因素導致的車險出險率下滑,自然災害顯著減少導致的非車險賠付減少,有效增強了行業的承保盈利能力。
“靠大”方面,非上市財產險企中規模最大的是第二梯隊險企,其中中華聯合披露了數據,2022年,其綜合成本率為99.62%,承保盈利達到10.97億元。
也有例外,國壽財險,其綜合成本率高達101.37%,主要是由于其綜合費用率高達30.43%導致的。同期,中華聯合綜合賠付率高于國壽財險,但綜合費用率僅26.57%。
“靠爹”的主要是指大股東為巨頭企業,股東業務資源豐富的險企,綜合成本率低于100%的險企中,有很多險企符合這一特征。
例如,12家險企綜合成本率低于90%,這其中包括自保公司中鐵自保綜合成本率為85.62%,中石油專屬綜合成本率甚至僅有70.54%;鼎和財險、英大泰和財險兩家電網系險企也表現出較強承保盈利勢頭,綜合成本利率分別為83.97%、86.21%。
從利潤看,英大泰和財險、鼎和財險2022年凈利潤分別為14.07億元、10.82億元,在非上市財險公司排名第一、第二。
且中遠海運自保是綜合成本率唯一一家為負值的公司,僅-70.14%。這或是準備金在2022年大量釋放造成的。
此外,一些“小而美”的外資險企表現也可圈可點,美亞財險、凱本財險、蘇黎世3家險企綜合成本率在80%以下,分別為76.71%、74.69%、72.45%。
股東實力雄厚的財險公司,包括自保公司,承保盈利能力強主要因為以母公司為依托,業務來源有保證,且經營成本更容易控制。
而外資財險公司的所走的精細化、差異化路線,更為專注某項細分業務,雖趕不上大公司的規模,但他們的承保盈利也表現不錯。
02
財險市場馬太效應依舊,行業高光時刻仍有62%機構承保虧損,互聯網巨頭系普遍表現不佳
盡管財險公司迎來最好光景,但馬太效應的魔咒之下,仍有不少保險公司出現了承保虧損。納入統計的72家險企中,合計有45家綜合成本率均高于100%,占比超過62%。
當然,承保虧損只代表承保端的業務質量,不代表是否最終虧損,事實上,大多數財險公司在2022年均實現了盈利。
互聯網巨頭旗下財險公司普遍表現不佳,螞蟻金服旗下國泰財險,京東參股的安聯財險,滴滴、聯想參股的現代財險,騰訊參股的三星財險,4家險企均是典型的互聯網巨頭險企,其中除三星財險實現承保盈利外,其余3家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承保虧損。
就各自的綜合成本率而言,國泰財險100.21%,京東安聯104.9%,現代財險更是高達137.98%。這或與這類公司業務快速擴張,創新業務占比較高有關。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現代財險已傳出總經理換人的新聞。業界猜測這或與其業績表現有關。
成立首年,中國融通綜合成本率111.12%。作為最新成立的巨無霸央企旗下的財險公司,中國融通自成立伊始就備受關注。迄今,其成立已滿1年時間,首張成績單也已經出爐。數據顯示,其首年的綜合成本率為111.12%,這與其成立時間短,仍處于擴張期,各種硬性支出占比較高有關。
13家險企綜合成本率在110%-150%之間。其中,東海航運、日本興亞、匯友相互3家險企綜合成本率超過140%,分別為149.16%、144.54%、142.24%。
從業務結構看,這3家險企均不以車險為主。其中,東海航運主要以船舶險、航運貨險、航運責任險為主;日本興亞主要業務則包括企業財險、貨物運輸、責任險。
26家險企綜合成本率在100%-110%之間,其中包括,建信財險、中意財險、國任財險、渤海財險、國泰財險等等。
在這26家險企中,僅有泰山財險、安盛天平、北部灣財險、京東安聯、都邦財險5家險企2022年凈利潤虧損,其他險企均有不同程度盈利。
03
部分險企綜合成本率高到驚人,6險企超150%,廣東能源達656.14%,排名第一
綜合成本率的高低反映著財險公司某項業務的承保盈利情況,綜合成本率越低說明產險公司盈利能力越強,綜合成本率越高100%時,即代表承保虧損。
在72家財險公司中,共有6家險企綜合成本超過150%,其中僅有廣東能源2022年全年實現盈利0.16億元,其余5家險企全部虧損。
廣東能源綜合成本率為656.14%,排名第一;
太平科技綜合成本率為209.75%,排名第二;
安達保險綜合成本率為209.24%,排名第三;
安心財險綜合成本率為181.35%,排名第四;
合眾財險綜合成本率為160.08%,排名第五;
瑞再企商綜合成本率為157%,排名第六;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能源自保2022年前三季度的綜合成本率為-3534%,據業內人士表示,綜合成本率為負的主要原因是綜合賠付率為負形成的,而綜合賠付率為負一般是因為前期計提的責任準備金大量釋放形成的。
附表
< END >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